從“水患之河”到“最美家鄉河”
公民網莆田12月27日電 (記者林盈)從逢雨必淹、逢洪必澇,到安定抵挡“杜蘇芮”等強台風考驗﹔從人人談之色變的“水患之河”,轉變為“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從黑臭水體屢治不絕,到國省控斷面優良水質份额連續兩年達100%……25年來,福建莆田木蘭溪的管理讓這座城市蛻變。
在木蘭溪管理25周年之際,莆田市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木蘭溪綜合管理有關情況。
發自深山、獨流入海,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造就了興化平原沃野千裡,卻也“喜怒無常”,常有洪水暴虐。直到20世紀末,莆田仍是全省仅有“洪水不設防”的設區市。彻底治愈水患,是代代莆田公民的夙願。
1999年,木蘭溪下流防洪工程建設拉開前奏,莆田人彻底治愈水患的千年企望一步步走向現實。
25年來,莆田通過實施防洪工程建設、河道疏浚聯通、水庫除險保安、涵閘改造升級等一系列綜合办法,累計管理河長89.7公裡,徹底結束了“洪水不設防”的歷史。重视上下流、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木蘭溪源頭森林覆蓋率已達97.13%,入海口1430畝紅樹林生機盎然。2023年,台風“杜蘇芮”帶來打破福建歷史紀錄的日降雨量,但木蘭溪水系滯洪調蓄、堤壩抵挡洪峰,實現了杰出的防洪作用。
“老百姓對木蘭溪,由過去‘怕和恨’變成現在‘親和愛’。”莆田市委書記付朝陽在發布會上表明,以水定地、保安固基,繪就“水利地豐”的現實圖景,也讓百姓生活越來越好。
水興業旺,25年間,沿溪兩岸的水患窪地早已成為產業膏壤。13條重點產業鏈強核提質、鏈鏈相促,莆地步區生產總值從1999年的164.51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070.73億元,連跨3個千億級台階。
銘記“水患”之苦的莆田,將“綠色”化為本身發展之底色。25年來,逢雨必淹、逢洪必澇的沿溪兩岸煥然一新,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99年的28平方公裡擴大到2023年的160.85平方公裡,城市中的現代農村、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在溪畔悄然兴起。
在公園城市理念引導下,綬溪、泗華等陸續建成的城中公園成為打卡好去處,以水上巴士為“金鑰匙”激活生態綠心價值,莆陽福道串聯公園綠帶、街村水景,建成區綠地率40.96%、綠化覆蓋率45.62%、均居全省第二,荔林蔥郁、白鷺翔空成為家門口的“詩和遠方”。水脈連著文脈,興化府古街、蘿苜田老巷留住鄉愁,天然生態與非遺文態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交相輝映。
秉持變害為利、谋福公民的初心,莆田推進“三大惠民工程”,使木蘭溪流域國省控斷面優良水質份额連續兩年達100%、創下歷史最好水平,近五年空氣優良天數份额坚持95%以上,老百姓環境獲得感增強。
本年,木蘭溪入選了全國第一批美好河湖優秀事例,莆田的生態文明建設也邁上了新的起點。以木蘭溪綜合管理為總抓手,莆田正加速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
莆田市市長戴龍成表明,下一步將在木蘭溪流域開展流域上游山區水源涵養和重要水源地保護、中游面源污染整治行動、下流生態修復工程,爭創木蘭溪源國家級天然保護區﹔推進湄洲島島岸一體交融發展,深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生態零碳島﹔完结入河排污口整治、東圳庫區生態修復和水污染防治工程。
綠色經濟方面,將健全由市領導、部門、縣區、駐外機構、民企、國企組成的招商引資體系﹔出台園區变革創新強化招商20條,推動人財物向園區傾斜,將在下一年投用小微產業園6個,新建標准化廠房50萬平方米,盤活低效用地1500畝、閑置廠房30萬平方米﹔計劃於2025年實現100個重點項目開工、100個重點項目竣工,年度投資超1000億元。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公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